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經典誤譯 Thread poster: jyuan_us
|
lbone China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估计绝大多数都不是职业译者做的 | Jul 1, 2009 |
James_xia wrote:
2008年奥运之际。自北京开始,全国上下对外语翻译的标准也说得不少。其中,提得最多是“乱译”问题。说起这个,也太大了。但近日见到的一个现象却值得业界注意的。
某市一大楼盘,四期都完工了,共建有11座住宅楼。开盘以来,一直有一句很吸引人的广告词:一步到位,两全齐美。但意外的是,这句广告词却配出了这样的一句译文:
one step arrives, a, all together and beautiful
几次路过,都感有些无语中,但也能理解开发商仅将外语用作商家市场宣传的装饰吧,没什么奇怪的。再联想到的是,有关业内专家正大声呼吁,制止“丫”翻译,“死”翻译。世面上也确有不少这样的翻译“作品”正大方的出现在醒目的街头。但现在看来,这是“乱译”真正都是翻译干的吗?
上面这句译文,严格来讲这句英文已不是什么译文,只是几个单词随机写在一起,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乱来!作为一名职业翻译,相信大家也可以轻易看出,这绝不可能会是任何一名考过级(六、八级)的外语学生做的。更不可能是一名职业翻译干的!而在这句广告词的旁边还是另一句作这样处理的“译文”。
到底是谁干的?!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很可能是商家自己为图方便或省钱,随便找一个人用机器翻译生产出了的这样“译文”。如果这样的事被简单归于翻译,不论是业余兼职,亦或职业翻译,都是不太公平的事吧!
从树立城市形象出来,确应该努力着手,大力加强公益事业方面的译文质量控制。但对于商家自己的行为,翻译质量好坏,却也只能由自己来负责。近期的也好,远期的也罢。也许,只有在商家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译文质量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时候,才能真正懂得翻译的价值,并学会重视翻译。
确实。被指责的这些译文,绝大多数明显并非职业译者所为。
译者水平有差异,但在中译英上,差别主要在表达能力上,中文母语的职业译者一般都不会在简单句子上把意思翻译错。
有很多“译文”能看出来是些4级水平都没有的人翻译的。 | | |
Donglai Lou (X) China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上周做了一次校样,其中有几个词比较经典:
1. more recent history(较为近代的历史) 译成 更多的最近的歷史
2. celebrate traditions and cultures(讼扬) 译成 庆祝传统和文化
3. surrounding the MSP(议员) seats is the Public Gallery (公众旁听席) 译成公共画廊
4. public appointment commitee (任命委员会)译成约见委员会
以上都是未经思考,想当然的翻译,稍微查一下字典,就能避免。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22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玩奧巴馬文字遊戲◎ 牧 夫 | Jul 12, 2009 |
● 奧巴馬總統就職演說的中文譯本,有多種版本流傳,對照之下可以顯示華文譯界不同的文化社會素養與風格,也不乏有趣的情節。
窗外雪花飄舞。在美國過年實在是有點煞風景,哪有香港、台北那樣的氣氛?華人家庭只有自找樂趣迎新春。
過年前,美國有一台大喜事:奧巴馬就任總統,距離中國年三十只有五天。一月二十日就職大典的氣派,百年如儀,... See more ● 奧巴馬總統就職演說的中文譯本,有多種版本流傳,對照之下可以顯示華文譯界不同的文化社會素養與風格,也不乏有趣的情節。
窗外雪花飄舞。在美國過年實在是有點煞風景,哪有香港、台北那樣的氣氛?華人家庭只有自找樂趣迎新春。
過年前,美國有一台大喜事:奧巴馬就任總統,距離中國年三十只有五天。一月二十日就職大典的氣派,百年如儀,自不在話下。萬眾矚目的一篇就職演說留下的雅韻,卻成了我們春節期間的餘興。緣起是華人媒體,尤其是網絡上,紛紛議論大陸轉載奧巴馬演說時,又偷偷摸摸地做了手腳。原來,新華社先發了一個通稿,摘要報導奧巴馬就職演說內容,這是傳媒各取所需的正常機會。但是新華社接著不動聲色地在網上發出一個「奧巴馬就職演說全文」。全文者,原可顯示其開放之氣度。殊不知也是自縛手腳之為。主事者以為大陸人不識英文可以愚弄,然而怎逃得出互聯網的天眼監視?何況海外中文媒體,幾小時之內,就刊出了奧巴馬演說中文版全文。
奧巴馬這篇演說,中文約四千餘字,大體上分四個部份:當前形勢、經濟問題、安全與外交、美國精神。新華社的全文,是在外交部份中作了兩處刪減,一處是「回顧過去,幾代人在戰勝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時靠的不僅僅是導彈和坦克,更是鞏固的聯盟和不渝的信念。」這句話中刪去了「共產主義」幾個字。另一處是在此句後面的第三、四兩個自然段,被全部刪去,其文(據美國官方譯文)如下:「面對穆斯林世界,我們尋求一條新的前進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為基礎。對於世界上那些妄圖製造矛盾、將自己社會的弊端歸罪於西方的領導人,我們奉勸你們:你們的人民將以你們的建設成就而不是你們的毀滅能力來評判你們。對於那些依靠腐敗、欺騙、壓制不同意見等手段固守權勢的人,我們提醒你們:你們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但只要你們放棄壓迫,我們將伸手相助。對於貧困國家的人民,我們保證同你們並肩努力,為你們的農田帶來豐收,讓清潔的用 水取之不竭;使饑餓的身體得以飽食,使饑渴的心靈受到滋潤。對於那些像我們一樣比較富裕的國家,我們要說我們再不能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也再不能肆意消耗世界的資源。世界已經改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
文中有指責「依靠腐敗、欺騙、壓制不同意見等手段固守權勢的人」,有批判貧富對立之意。北京當局如此過敏,對號入座,正如網民所議,其心胸之狹隘、格局之落伍,已是昭然若揭。其實,不作刪節,十億良民,是否讀後就上街造反?可能效果相反,他們會覺得政府開竅了、有進步。無奈中宣部都是一班花崗岩腦袋在掌權,控制傳媒。
此事毋庸贅言。人們已見怪不怪,而中共官僚也以醜為美、屢醜不改,由他去了。不過,借此機會,一二好友,趁農閒之際玩了一場譯文比賽遊戲,「折騰」一番奧巴馬,值得一記。
不同譯文以美國官方版本最好
我們在網上搜尋到有關奧巴馬這篇就職演說的中譯本有五種之多(可能更多),一一下載,互作對照,享受到一種空前的樂趣,原來這樣重要的文件之翻譯,竟可以如此百花齊放,各顯神通。這五個版本是:
1、台灣版本,由聯合報、世界日報刊發;
2、大陸版本,由新華社發稿各親中媒體轉載,文後署名:楊潔、霍默靜。應是譯者;
3、網絡版本,由博訊網刊出;
4、香港鳳凰網版本,沒有刪節;
5、美國官方版本,由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IIP)翻譯發表。約四千四百字。
這五個譯本,各有千秋。自從一八九八年嚴復提出翻譯的「信達雅」意境以來,務求譯文之忠實可信、表達流暢、文字爾雅,已是共識。然而,在直譯和意譯的選擇上,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事而異,翻譯又是一門複雜而高深的學問。兩種語文之間,顯現出兩個民族、群落間宏觀和微觀的各種差異,完全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以奧巴馬這篇講辭的不同譯文,可見一斑。
我們僅以中文對照就可見其技藝之高低、趣味之雅俗。選1、2、5三個版本為代表可以反映兩岸文化、中外文化在文字上的某種趨勢。總括而言,台灣版本偏重於文雅雕鑿,北京版本含有其體制文風的明顯痕跡,美國官方文本風格介乎兩岸之間,可信度與流暢度明顯較好,在文體上,則與北京版接近。本文在引述時,採用美國文本。
例如,在第二部份,談到振興經濟的信心時,ambitions這個詞,台灣譯成「企圖心」,北京譯成「野心」,美國譯成「雄心壯志」。譯者的傾向立見。在談到外交部份時,奧巴馬對世界說,美國是你們的朋友,已準備好,再次帶領你們前進。Lead一詞涉及「美國為首」之意,非同小可,故美國文本譯成「再一次走在前面」,台灣版本譯成「再次帶領大家。」北京版譯成「再次領導大家踏上......」││三者詞意相近,但敏感度不同。
台灣版的文雅傾向,多處可見,因為它使用了一些一般中文讀者都未必一目瞭然的成語,如:箕裘相繼、錐心憂懼、篳路藍縷。一眼可知是譯者刻意所好,可謂敗筆,其他所有版本無此現象。因為現代語體文法,尤其是面對公眾的演講辭,講究明快易懂、傳播效率、切忌文字艱深。其實,台譯本整體還是通暢的,若干用詞的特異便顯得刺眼而不協調。在第四個自然段中,它也有一處犯忌:「我們的國家正處於戰爭,對抗廣大的暴力和仇恨網。」此「網」字實在蹩扭。美國文本是「......打擊分佈廣泛的暴力和仇恨勢力。」明晰而流暢。北京譯文則顯遜一籌:「我們的國家在戰鬥,對手是影響深遠的暴力和憎恨。」原文中兩個詞:戰爭?War,仇恨hatred,被扭曲成「戰鬥」與「憎恨」。這是不應該錯的。
若干重要之處的譯文顯出高低
在若干重要的敘述上,各譯本也出現歧異。頗引人注目。一個明顯的句子是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台灣版直譯是「我們不會為我們的生活方式道歉」,大陸版亦近似,但美國文本意譯為「我們不會在價值觀念上退縮」。竊以為,美國文本在此以意譯處理,是比較合適的。因為「為生活方式道歉」,在中文語意上,畢竟少見,感覺不自然。何況西方常有以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等同的說法,而奧巴馬此處所用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比較廣義,有別於常用的life style。
接下來,奧巴馬警告恐怖勢力必將被戰勝。You can not outlast us,這句話被台灣直譯為「你們不可能比我們活得更久」,但美國譯文是「你們無法拖垮我們」,這是十分精采的意譯。不料,北京的譯文也是如此,是否約定俗成?不知道。台北卻是明顯輸了一著。跟著一個句子,是解釋何以必勝的原因,是美國傳統的優勢。美國文本表述為「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百衲而成的傳統是一種優勢,而不是劣勢。」
兩岸的譯文在此,不自覺地露出了其弱勢。台譯為「......我們拚湊而成的遺產是我們的力量,而非弱點」。大陸譯為「......我們多元化遺產是一個優勢,而非劣勢。」這裡涉及一個詞Patchwork,那是一種「補綴品」,有拚湊之意。但譯成「拚湊而成」,就成了負面含義,「多元化」之譯又與原文相去太大。故美國專家們採用了一個「百衲」的字眼,是相當地道的。中國舊時的老太太衲鞋底,就是用許多碎布拼在一起,以密密的針腳縫衲而成(衲與納通)。這正好是奧巴馬的原意,準確而正面。而heritage一詞有繼承、遺傳之意,此處當然以「傳統」譯出為宜。兩岸都譯為「遺產」。遺產是美國的優勢││顯然是一個病句。
談到信心的來源,奧巴馬說是「認識到上帝呼喚我們把握住難以確定的命運。」台譯為「體認上帝召喚我們創造不確定的命運。」Shape一詞有多種含義,顯然譯為「把握」是合適的。命運多變,怎能去「創造」呢?大陸譯文則乾脆迴避命運的「不確定」,而譯為「上帝號召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這裡的「號召」「掌握」都是中共文化的慣用詞。其實,這個句子並不難譯:「......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直譯即可。
關於奧巴馬父親的笑話
最後有一段,奧巴馬提到他父親,譯文的歧異相當有趣。英文原文較長,美國文本的表述是「今天有人能站在這裡進行最莊嚴的宣誓,但不到六十年前,他父親在當地餐館還不能受到接待。」台北和北京的譯者都明白這段對比父子不同境遇的話,但譯出的文字大異其趣:台北版說「父親不能進當地餐廳吃飯」,北京版說「父親甚至不能成為地方餐館的服務生。」奧巴馬在這樣莊嚴的宣誓儀式上,提出他的黑人父親,可謂是有勇有謀之舉,既可張揚他的膚色成就,又要不失分寸。因此,用了比較含蓄的「不能受到應有的服務」的措辭,故美國文本的中文表述是準確的,適當的。台灣的譯文便失之於野,有欠文雅,無異於誇張到「不准吃飯」的狀態。而大陸則離譜到弄出個不准當侍應生的笑話,可能把服務Served當成Server,一個字母之差,直將馮京當馬涼了。
北京的譯本,把明明是美德的Virtue,譯成「勇氣」;完全忽視奧巴馬演說的一種風格,不時以詩的句法,單稱「美國,」而略去不譯。都顯示今日中國英語人才已非昔比,但文化素養低是明顯的不足。行家們說「英譯中,要中文好;中譯英,要英文好。」實在是經驗之談。很多留學生苦鑽英文,丟了中文。和胡適、錢鍾書時代有深厚母語學養的留學生已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台灣譯文可見中文素養高過大陸,但也有把「後代子孫」譯成「孩子的孩子」這樣的可疑之處。台灣「英譯中」,遵循「漢化」習俗,嘗有異議。尤其在人名翻譯上,讓人感覺老外都已入鄉隨俗,有了中國姓:歐巴馬、柯林頓、史太林、雷根......大陸則反向而行:奧巴馬、克林頓、斯大林、里根......據說大陸譯界的旨意,就是讓人看姓名便知道是非我族類,而且突出「音譯」。孰優孰劣?難說。但大陸人名地名之翻譯,從傳媒角度看,實在有些煩。明明在英語中可以不發音的字母,偏要一一擺進去。戈爾巴喬夫、艾森豪威爾、西哈努克,哪有戈巴契夫、艾森豪、施亞努來得爽快?
而這份文件的IIP中譯本,顯示美國官方的專業水準是令人拜服的,這也是一種體制的力量吧。估計美國國務院提早拿到經奧巴馬親自修訂的演說文本,由各種文本的專家完成譯稿,自然少不了字斟句酌,公佈的譯文理應臻於完善,而傳媒(包括聯合報與新華社)作業往往是急就章,一天就要譯出見報,因此,本文的品頭評足,也未必完全公平。(二○○九年二月二十日) ▲ Collapse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牧 夫 wrote:
北京的譯本,把明明是美德的Virtue,譯成「勇氣」;完全忽視奧巴馬演說的一種風格,不時以詩的句法,單稱「美國,」而略去不譯。都顯示今日中國英語人才已非昔比,但文化素養低是明顯的不足。行家們說「英譯中,要中文好;中譯英,要英文好。」實在是經驗之談。很多留學生苦鑽英文,丟了中 文。和胡適、錢鍾書時代有深厚母語學養的留學生已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台灣譯文可見中文素養高過大陸,但也有把「後代子孫」譯成「孩子的孩子」這樣的可疑之處。
无论哪个译本的水平如何,只不过是代表了那几个译者的水平,并不能代表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翻译水平。 这恐怕是最起码的道理。以点代面,结论必然荒谬。 因此,根据北京译本的某些缺陷而得出“都顯示今日中國英語人才已非昔比,但文化素養低是明顯的不足”的结论, 显然是无比荒谬的。
作者一面说“台灣譯文可見中文素養高過大陸”,一面却又说“但也有把「後代子孫」譯成「孩子的孩子」這樣的可疑之處”,岂非自相矛盾? 这种机械式翻译的“中文素養”恐怕只能与 Google translate toolkit 相媲美。
中国台湾省“总贪”陈水扁用“罄竹难书”表扬义工,教育部长还为其辩解,难道人们也可以此为例而否定中国台湾省的整体教育水平?
http://www.c-km.org.tw/zonglichen5/ZC43.htm
【大公網訊】扁昨天到白沙灣淨灘,氣氛有些沈重。陳水扁在座談推崇志工精神與貢獻時,竟然以「罄竹難書」形容,錯用成語的結果,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 | |
|
|
“笑到最后”经常见,至于后边再加个“笑得最好”这种不常见到,加上之后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 | | |
lbone wrote:
James_xia wrote:
2008年奥运之际。自北京开始,全国上下对外语翻译的标准也说得不少。其中,提得最多是“乱译”问题。说起这个,也太大了。但近日见到的一个现象却值得业界注意的。
某市一大楼盘,四期都完工了,共建有11座住宅楼。开盘以来,一直有一句很吸引人的广告词:一步到位,两全齐美。但意外的是,这句广告词却配出了这样的一句译文:
one step arrives, a, all together and beautiful
几次路过,都感有些无语中,但也能理解开发商仅将外语用作商家市场宣传的装饰吧,没什么奇怪的。再联想到的是,有关业内专家正大声呼吁,制止“丫”翻译,“死”翻译。世面上也确有不少这样的翻译“作品”正大方的出现在醒目的街头。但现在看来,这是“乱译”真正都是翻译干的吗?
上面这句译文,严格来讲这句英文已不是什么译文,只是几个单词随机写在一起,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乱来!作为一名职业翻译,相信大家也可以轻易看出,这绝不可能会是任何一名考过级(六、八级)的外语学生做的。更不可能是一名职业翻译干的!而在这句广告词的旁边还是另一句作这样处理的“译文”。
到底是谁干的?!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很可能是商家自己为图方便或省钱,随便找一个人用机器翻译生产出了的这样“译文”。如果这样的事被简单归于翻译,不论是业余兼职,亦或职业翻译,都是不太公平的事吧!
从树立城市形象出来,确应该努力着手,大力加强公益事业方面的译文质量控制。但对于商家自己的行为,翻译质量好坏,却也只能由自己来负责。近期的也好,远期的也罢。也许,只有在商家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译文质量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时候,才能真正懂得翻译的价值,并学会重视翻译。
确实。被指责的这些译文,绝大多数明显并非职业译者所为。
译者水平有差异,但在中译英上,差别主要在表达能力上,中文母语的职业译者一般都不会在简单句子上把意思翻译错。
有很多“译文”能看出来是些4级水平都没有的人翻译的。
中午常去的一家快餐厅,天热空调装修环境很不错。入内,墙面有一标志语:地道川味,千年经典,并配出令人垂涎的菜品图片和一句英文翻译:Tunnel Sichuan Taste.
每次看了这都感觉是“千年经典”,亦让人胃口大开。。呵~ | | |
Jiantao Lu China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我家附近一家卖服装的小店,中文名叫“伊尚姿”,下面一行英文是 Iraq Still Pose,当然可以联想到这个英文名是怎么来的。
每每看到类似这些英文,我都想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做招牌的店家顺带做的,他们可能是凭一本英文词典就弄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现在看到这些英文,都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很正常。 | | |
Zhoudan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痛点”!翻译用的是"棘手问题",审稿的改为“痛点”,看了一下原文,原来是pain point!Goolge一回,“痛点”还不少。我落伍了。 | |
|
|
Donglai Lou (X) China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Zhoudan wrote:
“痛点”!翻译用的是"棘手问题",审稿的改为“痛点”,看了一下原文,原来是pain point!Goolge一回,“痛点”还不少。我落伍了。
其实一定要直译的话,译成痛处或许更好些。 | | |
clearwater China Local time: 03:22 English to Chinese
Donglai Lou wrote:
Zhoudan wrote:
“痛点”!翻译用的是"棘手问题",审稿的改为“痛点”,看了一下原文,原来是pain point!Goolge一回,“痛点”还不少。我落伍了。
其实一定要直译的话,译成痛处或许更好些。
东来兄,我觉得pain point还是意译比较好,尽可翻译成:棘手问题;再不济“难点”总要比“痛点”来得强。 | | |
Adsion Liu Canada Local time: 14:22 English to Chinese + ...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 Aug 4, 2009 |
jyuan_us wrote:
僅將此欄獻給那些創造了無數以訛傳訛卻被讀者約定俗成廣泛應用的錯誤譯文的前輩們。
第一個﹕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已經被廣泛納入中文的譯文是“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這種譯文其實是十分荒謬的。如果一個人一直在笑﹐然後在最後一個停止﹐這個人可能是不甚吸入了笑氣﹐得送醫院搶救。即使沒誤吸笑氣﹐笑到最後也非得笑差氣兒了不可。
這個英文諺語的正確的意思應該是誰在最後一個笑﹐誰笑得最好。(我只是想表達原文的意思﹐具體的翻譯措辭可以有很多種)。有一點是清楚的﹐“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是非常不確切的表達。
[Edited at 2009-03-25 03:01 GMT]
分析得不錯,但您對“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的理解只是字面的,其實這句中文的真實意義就是您說的“誰在最後一個笑﹐誰笑得最好”,對這句最地道的解釋是:喻指取得最終勝利的人才是取得最後的真正勝利。
僅爲表見,還請笑納 | | |
jyuan_us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22 Member (2005)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
|
jyuan_us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22 Member (2005)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明明是“到”最後﹐怎麼成了在最後﹖ | Sep 13, 2009 |
Adsion Liu wrote:
jyuan_us wrote:
僅將此欄獻給那些創造了無數以訛傳訛卻被讀者約定俗成廣泛應用的錯誤譯文的前輩們。
第一個﹕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已經被廣泛納入中文的譯文是“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這種譯文其實是十分荒謬的。如果一個人一直在笑﹐然後在最後一個停止﹐這個人可能是不甚吸入了笑氣﹐得送醫院搶救。即使沒誤吸笑氣﹐笑到最後也非得笑差氣兒了不可。
這個英文諺語的正確的意思應該是誰在最後一個笑﹐誰笑得最好。(我只是想表達原文的意思﹐具體的翻譯措辭可以有很多種)。有一點是清楚的﹐“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是非常不確切的表達。
[Edited at 2009-03-25 03:01 GMT]
分析得不錯,但您對“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的理解只是字面的,其實這句中文的真實意義就是您說的“誰在最後一個笑﹐誰笑得最好”,對這句最地道的解釋是:喻指取得最終勝利的人才是取得最後的真正勝利。
僅爲表見,還請笑納
哪本字典上說“到”可以解釋成在﹖字面都不對﹐哪來的地道解釋﹖
[Edited at 2009-09-13 01:55 GMT]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 Sep 13, 2009 |
我同意 jyuan_us 的分析。我也认为较好的译法应该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新英汉词典》、《汉英大辞典》也采取这种译法。 尽管在网上有许多人使用“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的说法,但这种译法不符合原意,也不合乎逻辑。 本来,"who laughs last” 的意思就是“谁在最后笑”,而不是“誰笑到最後”。请见此成语原文的来源�... See more 我同意 jyuan_us 的分析。我也认为较好的译法应该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新英汉词典》、《汉英大辞典》也采取这种译法。 尽管在网上有许多人使用“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的说法,但这种译法不符合原意,也不合乎逻辑。 本来,"who laughs last” 的意思就是“谁在最后笑”,而不是“誰笑到最後”。请见此成语原文的来源和解释: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does_he_who_laughs_best_laughs_last_mean
Q: What does he who laughs best laughs last mean?
A: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 Actually it is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the last line from Denis Diderot's "Rameau's Nephew"
It's the final outcome that matters. In a matter of rivalry or opposition, one party or the other may think he's winning and have a laugh on the other party. But not until it's all over do we know who has the last laugh. And whoever has the last laugh--that is, the victor, the winner, the one who succeeds or prevails in the end--is the one who gets to celebrate the most. That's the party who laughs best.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一种不肯服输的人,在遭到失败时企图借此成语告诉对手别高兴得太早。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实际上,说这话时,此人很可能正处于某种极不愉快的状态,例如满腹怨气、嚎啕大哭或者暴跳如雷等等, 而并非是从一开始就笑一直笑到最后。 实际上,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有最后笑的机会。 ▲ Collapse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22 English to Chinese + ...
阿扁在 "family reunion in jail" 时,也许会说, “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实际上,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有最后笑的机会了! | | |
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