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in topic: [1 2 3 4 5 6 7 8 9] > |
正統中文指南 Style Guide to Authentic Chinese Thread poster: Kenneth Woo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Chinese to English + ... I don't think old style Chinese | Mar 9, 2015 |
... is too useful for 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MO, the sty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do not mesh at all. | | |
Liangdu Canada Local time: 14:09 Chinese to English + ... 没看过林纾的人自然会下此种结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 Mar 9, 2015 |
wherestip wrote:
... is too useful for 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MO, the sty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do not mesh at all. |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Chinese to English + ...
Liangdu wrote:
没看过林纾的人自然会下此种结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No, I don't know who that is. But I can live with that. | |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Chinese to English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林紓的翻譯》是錢鍾書在1963年3月對林紓的翻譯成就發表的一篇廣泛性評論文章,全文約兩萬多字,收錄於《七綴集》一書。
林紓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譯家,林紓與魏易、王慶驥等人通過口譯,翻譯一百六十多部小說,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學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臘等十多國家的作家,如小仲馬、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托爾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 See more 《林紓的翻譯》是錢鍾書在1963年3月對林紓的翻譯成就發表的一篇廣泛性評論文章,全文約兩萬多字,收錄於《七綴集》一書。
林紓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譯家,林紓與魏易、王慶驥等人通過口譯,翻譯一百六十多部小說,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學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臘等十多國家的作家,如小仲馬、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托爾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等。
錢鍾書指出林紓雖然經常漏譯、誤譯,但後來他重溫了大部分的林譯,發現許多都值得重讀。本文分析林紓對原作除了煩刪外,還有增補的作用,功力甚至勝過原作的弱筆或敗筆,得出「寧可讀林紓的譯本,不樂意讀哈葛德的原文」的結論,理由是「林紓的中文文筆比哈葛德的的英文文筆高明得多。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對話更呆蠢板滯,尤其是冒險小說里的對話,把古代英語和近代語言雜拌一起。……林紓的譯筆說不上工緻,但大體上比哈葛德的輕快明爽」。錢還指出,林譯除了節譯之外,還有增飾的句子,例如《滑稽外史》第三三章中:「方司圭爾引皮時,而小瓦克福已大哭,摩其肌曰:『翁乃苦我!』」。「翁乃苦我」事實上是林紓別出心裁的對白,原文並沒有此句[1]。
錢鍾書從小就嗜讀林譯小說,他回憶說:「林紓的翻譯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經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事實……我自己就是讀了他的翻譯而增加學習外國語文的興趣的。商務印書館發行的那兩小箱《林譯小說叢書》是我十一、二歲時的大發現,帶領我進了一個新天地,一個在《水滸》、《西遊記》、《聊齋誌異》以外另闢的世界。」錢鍾書以為文學翻譯的最高境界在於——化,「林紓的翻譯」有一段話:「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一節關於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說文解字》卷十二《囗》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從『囗』,『化』聲。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訛』。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言為』、『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林紓的翻譯》談論的重點不是「化」,而是翻譯這門藝業不能迴避的「訛」。
錢鍾書文中指出,「林紓四十四五歲,在逛石鼓山的船上,開始翻譯,他不斷譯書,直到逝世,共譯一百七十餘種作品。」「接近三十年的翻譯生涯顯明地分為兩個時期。癸丑三月(民國二年)譯完的《離恨天》算得前後兩期之間的界標。在它以前,林譯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後,譯筆逐漸退步,色彩枯暗,勁頭鬆懈,使讀者厭倦。」wiki
[Edited at 2015-03-09 17:48 GMT] ▲ Collapse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陶傑(英語:Chip Tsao[1],1958年8月17日-)原名曹捷,生於香港,曾居於英國16年,香港作家及傳媒工作者,由於其學貫中西,評論深入淺出、一針見血,有「香江第一才子」的稱號(不同於香港四大才子),反共、反毛、反親共派不遺餘力。於電台、電視、雜誌、報紙和網上等專欄可見他的蹤影,其文章題材廣泛,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批評香港政府、中國政府和中國文化的陋習�... See more 陶傑(英語:Chip Tsao[1],1958年8月17日-)原名曹捷,生於香港,曾居於英國16年,香港作家及傳媒工作者,由於其學貫中西,評論深入淺出、一針見血,有「香江第一才子」的稱號(不同於香港四大才子),反共、反毛、反親共派不遺餘力。於電台、電視、雜誌、報紙和網上等專欄可見他的蹤影,其文章題材廣泛,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批評香港政府、中國政府和中國文化的陋習。陶傑偏向推崇歐美文化,有人表示認同,亦有人覺得他「崇洋媚外」;他曾接受《星期日大班》節目專訪,稱自己只是崇優,反對愚昧和反智。此外他支持民主制度,支持香港的藝術發展。
陶傑祖籍廣西桂林,父母於1949年由大陸移居香港,[2]曾在親中報章任職;父親曹驥雲為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母親常婷婷為編輯;此外,外祖父常書林曾為《珠江日報》記者、弟弟曹輝在中國投資公司工作。
陶傑童年居於灣仔近摩利臣山道,自幼接觸古典文學,中學時開始投稿,並發表在《新晚報》。曾以散文《屋之輓歌》得1976年全港中學生徵文比賽冠軍。《兵車行》及《勇士》分別獲選為第五屆青年文學獎詩高級組亞軍,第六屆青年文學獎詩高級組季軍。《輪》及《揮春之二》分別得《時代青年》第二屆徵文比賽散文組冠軍、第三屆詩組冠軍。散文集《泰晤士河畔》得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陶傑曾就讀真光,七歲轉讀左派學校培僑中學[3],後轉讀嶺南中學,17歲因會考成績未達中學六年級要求而到了英國報讀GCE Ordinary Level。GCE Advanced Level畢業後考入華威大學,23歲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後在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修讀國際關係深造文憑。陶傑畢業後於英國廣播公司任職8年,並且曾經兼任香港電台駐英記者。[4]
1979年11月出版的《香港文學》雙月刊有名為曹捷小輯的專訪,內容提及他21歲還在英國時,筆名是楊非劫,主要寫詩及散文,也發表過素描畫,得過多個詩詞獎和散文獎。內容還提及他是當年一份文藝刊物《新穗文刊》的成員,專訪簡介形容他「個性沉默寡言,溫文爾雅,性好藝術」[5] ▲ Collapse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古德明(1953年11月13日-),生於廣東中山石岐,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
古德明1957年遷至澳門,1964年又遷至香港定居,曾就讀於香港潮州商會小學及聖保羅書院。197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英文系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因批評文革,並未獲得任何獎學金。1981年考獲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學位。古德明曾在聖貞德中學任英文教師,後於香港大學新... See more 古德明(1953年11月13日-),生於廣東中山石岐,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
古德明1957年遷至澳門,1964年又遷至香港定居,曾就讀於香港潮州商會小學及聖保羅書院。197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英文系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因批評文革,並未獲得任何獎學金。1981年考獲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學位。古德明曾在聖貞德中學任英文教師,後於香港大學新聞組擔任翻譯員,1986年任職於中文大學人事組,1989年曾任《明報月刊》總編輯,1991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主管。1997年曾隨家人移民紐西蘭,1998年回流香港。
古德明現於《蘋果日報》「生活名采」版每日撰寫專欄「征服英語」,回答讀者關於英語的提問;以及星期六於「論壇」版撰寫另一時事評論專欄「常山月旦」,以古時中國的優良作風非議中國及香港時弊。另外,古德明亦在《讀者文摘》擔任特約編輯,翻譯英文版讀者文摘為中文,及於香港免費報紙《AM730》設有專欄,名為「中華正聲」,以扶持正統中文為己任,大力批評中共現代漢語,逢週三刊出。
[Edited at 2015-03-09 18:00 GMT] ▲ Collapse |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穹頂之下」熱爆中國,香港人看過的,沒有幾人。
如果要趕上潮流,當一齣疑似民間製作、以中國污染為控訴主題的紀錄片,突然在大陸點擊率二億,這就不止是中國的潮流,而是像南韓的「江南Style」諧趣舞蹈,還是世界關注的現象。
不論有沒有政治後台,「穹頂之下」的製作人柴靜,是個很勇敢的女人。因為即使背後有北京高層的一股派系撐腰,身�... See more 「穹頂之下」熱爆中國,香港人看過的,沒有幾人。
如果要趕上潮流,當一齣疑似民間製作、以中國污染為控訴主題的紀錄片,突然在大陸點擊率二億,這就不止是中國的潮流,而是像南韓的「江南Style」諧趣舞蹈,還是世界關注的現象。
不論有沒有政治後台,「穹頂之下」的製作人柴靜,是個很勇敢的女人。因為即使背後有北京高層的一股派系撐腰,身為新聞工作者和知識份子,在中國這種環境,柴靜小姐在利用價值消失之後,隨時會成為政治犧牲品。
當一個國家機器最大的敵人是「真相」兩字,做一個新聞工作者,命運是悲慘的。但這一次,因為懷孕而發現嬰胎沒出生就有了腫瘤──柴靜的未來女兒本來已經很幸福,因為她在美國出生──母愛戰勝了恐懼,走訪全國,拍了這齣紀錄片。
當然,由所謂國家的層面來看,年年GDP增長,只靠兩大支柱,一樣是貪污,另一件是污染,中國的貪污帶動消費,而建設和消費又造成污染。另一方面,貪污和污染又是一對孿生子,因為缺乏法治,沒有法治,也就沒有起碼的公義。
「穹頂之下」揭露的不止是污染。作者能說的有限。譬如,空氣污染來自中國一年燒煤三十六億噸。哪來這許多煤?窮刨極挖之下,許多煤是劣貨。可不可以減少用煤呢?不可以。官員在片中告訴你:每減少一千萬噸煤,就少了十萬人「就業」。煤少燒五億噸,失業人口增加五百萬。這就是特區政府國民教育手冊所謂「文明進步」的「北京模式」的慘酷現實。
紀錄片出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抨擊這個母親:這樣批評國家,你以為搶佔了道德高地啦?說了又有什麼用呢?還要追查拍紀錄片的資金──作者說是自費的──有沒有「外國勢力」像美國民主基金之類的補助。豈止空氣和土地,污染得無可救藥的,還有主導中國奴民的智商。在龐大的愚昧和險惡之前,一個母親站了出來,像許多年前站在坦克前面的那個白衣男子,這一點點清白,在黑暗之中,是何等的動人心弦。
陶傑
電郵 :[email protected] ▲ Collapse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餘下的是歷史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6月25日
今年三月,香港《開放雜誌》有《蔣經國:特務首腦變成民主推手》一文,談到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武指使竹聯幫,在一九八四年十月赴美,刺殺江南。餘下的就是歷史了。」字裏行間那股下流味,令人作十日嘔。
甚麼叫做「餘下的就是歷史」?這是不是說,在此之�... See more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餘下的是歷史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6月25日
今年三月,香港《開放雜誌》有《蔣經國:特務首腦變成民主推手》一文,談到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武指使竹聯幫,在一九八四年十月赴美,刺殺江南。餘下的就是歷史了。」字裏行間那股下流味,令人作十日嘔。
甚麼叫做「餘下的就是歷史」?這是不是說,在此之前所述,即「蔣孝武指使竹聯幫」等,都不是歷史,「餘下的」才是?也許,該文作者會笑我無知,會說「餘下的就是歷史」應當作英文來讀,即the rest is history,然則就請他用英文著書立說吧。我只怕真要用英文時,他就臨楮彷徨,不能成句。
The rest is history這句英文成語,逐字硬譯,固然是「其餘的都是歷史」,但單看字面,不可能知其意思。第七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the rest is history條下解釋很清楚:「used when you are telling a story to say that you do not need to tell the end of it, because everyone knows it already結局是盡人皆知的;結果如何不必贅述。」這裏試舉一例:They met each other at a mutual friend’s party, fell in love, and the rest is history(他們在一個朋友所辦聚會之中彼此認識,一見傾心。此後的事,盡人知之,不在話下)。
「此後的事,盡人知之,不在話下」十二字,意思清清楚楚,也用了中文成語。梁啓超《飲冰室詩話》第二十五則說太平天國的石達開:「翼王石達開,其用兵之才,盡人知之,而不知其嫻於文學也。」《水滸傳》第二十三回王婆給西門慶、潘金蓮這對狗男女穿針引線之後,「西門慶笑了去,不在話下」。但現代漢語人有中文不說,只愛硬譯英文說法。
請看大陸人民大學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出版的《潮爆中國》怎樣寫北京後海酒吧業興起:「大約二零零零年,北京新興的混圈子在舞場音樂退散後,要找個清靜地方歇歇,就自行跑到後海。也差不多在這時候,後海銀錠橋附近,就開了第一家酒吧。餘下的便是歷史。」又請看臺灣《商業週刊》一二九七期怎樣談蘋果公司已故主腦賈伯斯(港譯喬布斯)的成就:「沒有賈伯斯,就沒有iPod、iPad、iPhone甚至後來的iPhone5,剩下的,就是歷史。」
其實現代漢語人剩下的,除了歷史,還有洋奴嘴臉。九曲黃河萬里長江,百年之後,恐怕都洗之不盡。
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 Collapse |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Chinese to English + ... "style guide" | Mar 9, 2015 |
pkchan wrote:
請看大陸人民大學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出版的《潮爆中國》怎樣寫北京後海酒吧業興起:「大約二零零零年,北京新興的混圈子在舞場音樂退散後,要找個清靜地方歇歇,就自行跑到後海。也差不多在這時候,後海銀錠橋附近,就開了第一家酒吧。餘下的便是歷史。」又請看臺灣《商業週刊》一二九七期怎樣談蘋果公司已故主腦賈伯斯(港譯喬布斯)的成就:「沒有賈伯斯,就沒有iPod、iPad、iPhone甚至後來的iPhone5,剩下的,就是歷史。」
I agree with much of the criticism. But I don't think these substandard Chinese sentences or phrases have a whole lot to do with the issue of "style" per se. I see such poor use of language directly a result of the wide acceptance of what I previously termed today's "newfangled Chinese". ![](https://cfcdn.proz.com/images/bb/smiles/icon_wink.gif)
http://www.proz.com/post/2252465#2252465
wherestip wro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an 17, 2014
I never said that I understood some of the new-fangled Chinese terms that are prevalent on the Internet these days. And I don't intend to find out what they mean, because most of them are total nonsense anyway. I think I've stated this in the forum numerous times before. ...
[Edited at 2015-03-10 13:07 GMT]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English to Chinese + ...
不光是中国大陆,凡有人使用中文的地方都有“粗鄙中文”。把某些地方个别文人的文字誉为“正统中文指南”,恐怕言过其实。所谓“大陆官样中文”,也只能代表一部分机构、一部分人的中文水平。中国大陆出了那么多杰出的作家、翻译家。他们的作品难道还不足以作为我们的中文指南吗? | |
|
|
jyuan_us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5) English to Chinese + ... This point is strongly seconded. | Mar 10, 2015 |
wherestip wrote:
... is too useful for 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MO, the sty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do not mesh at all. | | |
jyuan_us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09 Member (2005) English to Chinese + ...
常常无病呻吟。原来的明报美东版每天有一整版的专栏文章,我从来都是很文艺地阅读,当散文读就是了,对他们说的内容不必太认真。
我相信,有时这些作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每天凑字数充满版面就是了。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3:09 English to Chinese + ...
wherestip wrote:
I don't think old style Chinese
... is too useful for 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MO, the sty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do not mesh at all.
翻译要看对象。例如,把奥巴马就职演说译为文言文就犹如对牛弹琴。 | | |
Pages in topic: [1 2 3 4 5 6 7 8 9] > |